惠民生先要促就业。
13亿人口、近10亿劳动力,就业在中国谈何容易!坚持就业优先,鼓励创业就业,党和国家把这一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大事始终摆在突出位置,让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良性互动。
10年城镇新增就业总量达到1.1亿,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开始新生活。
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.3%以下,稳定的就业带来稳定的生活。
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超过1亿,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“主力军”。
稳就业、增岗位,人们感受温暖,实现价值,走向富裕。
千方百计促就业开启幸福生活门
就业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?
“找到合适的工作,我学到了手艺,也改变了命运。”农民工袁剑是上海一家面包坊的点心技师,10年前离开安徽老家外出打工,边干边学,如今月薪已达到1万元,“相信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好”。
“有了工作,日子有了着落,人活着也有尊严。”辽宁“零就业”家庭成员王德和,在政府帮助下当上了一名社区治安巡查员,工资虽然不高,但解决了一家温饱,还享有社保补贴,生活从此有了指望。
“创业成功让我实现人生价值,我从来没想到自己的能量有这么大。” 陕西省丹凤县下岗女工张丹英,靠政策扶持、靠个人拼搏,如今成为资产过亿元的食品企业老板,带动上千人就业。
就业被称作民生之本,因为其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生活的改善,更关系着家庭的希望、人生的尊严、价值的实现,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。
千方百计促就业,过去10年成为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10年,更多的劳动者找到工作、稳定就业,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。
人社部统计显示,2002—2012年,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亿多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.3%以内。到2011年末,全国城乡就业人员76420万人,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5914万人,比2006年末增加了27%。在此期间,我国还解决了国有企业3000多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,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的并轨。
统筹城乡就业取得长足进展。杜绝歧视,国家全面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,让更多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在城市顺利就业;一视同仁,农民工也能获得政府提供的免费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,享受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惠。到2011年末,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.5亿人,比2003年底增加1.39亿人,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大幅增加,生活得到极大改善。
就业结构日趋优化。人们记忆中“一半劳动力务农”的状况悄然改变。2011年所有就业人员中,一、二、三产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4.8%∶29.5%∶35.7%,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,成为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。这既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、谋求产业升级的结果,也显示我国就业结构更加合理、更具有持续性。
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,我国“劳动者自主择业、市场调节就业、政府促进就业”的就业新格局逐步走向完善。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,劳动力市场更具活力。政府主动承担促进就业的责任,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益健全。
关键时期保饭碗,就业优先成共识
“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”。就业是国际性难题,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,我国解决就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。
过去10年里,中国就业曾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剧烈冲击。形势最严峻的2008年末,大量中小企业关门、1000多万农民工失去岗位、大学生找不到工作……
大挑战,大智慧,大作为。危急时刻,一项项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,挖岗位、拓渠道,力保百姓饭碗。
先要“稳就业”,力保岗位不流失。
五缓(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)四减(降低四项社会保险费费率)三补贴(社保补贴、岗位补贴、职业培训补贴)两协商(协商薪酬、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办法)政策,仅在2009年就减轻企业负担410亿元,稳定企业职工740万人。国家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、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,让企业能够轻装上阵,避免裁员。
更要“扩就业”,多方挖掘岗位。
资金投入前所未有——2009年中央财政就业资金达到420亿元,较上年增加160亿多元,成为“保民生”一大“亮点”,体现了政府促进就业的决心。政策拉动前所未有——半年时间里,国家密集出台7份“含金量”颇高的促进就业的文件,形成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整套就业扶持体系,给劳动者吃了“定心丸”。就业服务的力度、广度前所未有——越是困难时期,越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。就业信息是否得到及时传递、公共就业服务是否完备、就业能力是否满足岗位需要……各地千方百计清除影响就业的种种障碍,让就业之路更加宽广通畅。
冲击下的中国就业迅速企稳回暖——
2009年,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100万人,高校毕业生当年底就业率达到87.4%,集中解决了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,全年外出就业农民工总数达1.45亿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3%。
应对危机冲击的过程中,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理念更加成熟,“就业优先”成为全社会普遍共识。“将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,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”,“各级政府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、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时,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予以考虑”——这样的表述明确写进我国首个促进就业国家级专项规划。
坚持就业优化,中国一次次化解压力、渡过难关。
新一轮青年就业高峰来临。“政府帮扶+市场调节+个人努力”, 2003年至2011年,我国实现4000多万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,发挥了高素质人力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。
汶川地震、玉树地震,国家第一时间将稳定就业、扩大就业纳入抗震救灾恢复重建总体安排,有效维持了灾区就业局势稳定。
近期,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让许多国家面临失业难题,中国却是“风景这边独好”,2012年上半年经济下行,就业仍创同期新高,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94万人。国际劳工组织高度评价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,认为是“现代就业理念、世界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最好结合”。
想创业能创业,谱写就业自强曲
就业是个大课题。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要强化,但政府不可能为几亿劳动力提供现成的饭碗,比起“安排就业”,“激发创业”更重要,也就是要让老百姓自己“造饭碗”。
“造饭碗”不容易。即使是最不起眼的小生意,也要面对筹集资金、选择场所、注册招工等……全是新东西。小企业张罗起来,还得想着怎么坚持下去。“造饭碗”,政府要营造一个鼓励创业、适于创业的良好环境。
要让百姓“想创业”。
如何使普通人拥有创业的热情?过去10年,我国大力拓宽允许个人创业的领域,不断降低申办企业的门槛,简化开业手续,使自主创业的气氛越来越浓厚。如何使普通人对创业有信心?各地清理乱收费,给创业者提供种种政策优惠,越来越多人鼓起创业的勇气。
2009年,我国启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工程。目前,85个创业型城市的创业成功人数累计已超过1000万人,每万名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创业者数量从2008年的130人增加到目前的168人。
要让老百姓“能创业”。
创业缺经验怎么办?在浙江杭州,帮助大学生创业的“导师带徒”计划备受欢迎。王志雄是浙江科技学院的学生,毕业当年以结对的方式拜当地企业家为师,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。“让所有想创业的人都能得到指导和培训”,近年来,我国广泛推广创业培训,为大量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解决了经验不足的难题。
创业资金哪里来?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在各地全面实施,政策操作性越来越强,配套优惠越来越多,申请手续越来越简便,发挥了“及时雨”作用。符合条件的创业者,许多能在提出申请后一个月内拿到贷款。
创业场所怎么找?如何找到一个方便、房租又可承受的经营场地,对手上没多少启动资金的创业者很重要。各地普遍建立创业孵化机构,有效解决了创业所需的场地、基础设施、人才配套等问题,降低了创业成本。
创业引领就业,一批批有勇气有能力的劳动者迈上创业之路,吸纳更多人就业,谱写了一首首自强曲。
人民安居乐业,国家方能长治久安。
“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,实现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就业形势持续稳定,是中国就业史上的辉煌篇章,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”——最近召开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回顾10年历程,让我们对来之不易的成果倍加珍惜。
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,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,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更加充分”——胡锦涛总书记的这番话语,是中国共产党“以人为本”的殷殷挂念,是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”的庄重承诺,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。(作者:白天亮)